退役军人:我们在东疆边城还有一战

2020-05-18  来源


1100余名退役军人,连续奋战70多天。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始终不下火线,拼尽全力抗击疫情?

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份背景资料。


绥芬河很小,常住人口仅7万,曾被戏称为“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”的城市,小城虽小,却是中俄经贸大省黑龙江最大的口岸,其公路口岸有24条出入境旅客通道、12条货检进出境通道,口岸年通关能力达到600万人次,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,目前口岸的窗口职能依然在发挥着作用,绥芬河蔬菜大棚产出的蔬菜,将由俄罗斯运输公司协助出口至远东地区,一辆辆俄罗斯进境的货运列车,还在承载着两国的经贸往来,这座边境小城就是缔结中俄友谊的纽带,在中俄通商的历史亦或现实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。

要阻断病毒流通,更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保证两国商贸流通不停。这一战很难,也很关键,这个道理,接受党和国家培育多年的退役军人懂,所以,虽今朝卸甲,亦要仗剑执边关。


据不完全统计,自境外输入性疫情告急,该市已有1100多名退役军人勇敢站出来守护国门,占该市退役军人总数的3成还多,不仅如此,绥芬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更出动全局干部职工,全部充实到一线抗疫——该市整个退役军人系统正在为守住一座城、守住这扇门而不遗余力。


居民区24小时封闭,“大兵”24小时站岗422日,绥芬河,晚来春,雨雪交加,最低气温零下4度,这是绥芬河重启小区封闭工作的第17天,退役军人抗疫志愿者仍在小区卡点值守,24小时不间断。

24小时封闭管理都要做什么——简单地说,就是“两人两查三问”,即每个卡口至少有2人值守,对出入小区人员查体温、查通行证,询问“到哪里去”“为什么去”“预计何时回”,并做好记录。

要做到24小时封闭,实现无漏洞的“两人两查三问”,意味着什么——白天黑夜、刮风下雪,必须坚守在室外,尤其是负责晚班值守的,再冷也只能在自己的车里取取暖。

说不苦是假的!春风刺骨,长期在外值守,他们的手脚都被冻伤了,手裂开了一道道口子,但绥芬河市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民亮说:“站岗是我们的‘老本行’,所以我和队员们说,咱们尽量多承担,减轻同班其他志愿者的负担,当兵的这个时候不冲在前面说不过去呀。”

服务对象冲锋陷阵,“娘家人”又岂能“靠后”?绥芬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全局干部职工全部出动,和退役军人志愿者组成一支疫情防控突击队,比肩战斗。4月初,局机关干部王作稳的妻子突发疾病需要手术,他找来一个远房亲戚在医院照顾病床上的妻子,父亲在家照看8岁的女儿和3岁的儿子,自己瞒着单位领导和同事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。 

绥芬河的4月如冬天,却并不“寒冷”,人们会永远记得这带着温度的迷彩绿,他们也试图去温暖这些迷彩绿。居民们说:“大冷天儿的,这些退伍的老兵图个啥?还不是为了大家好!”于是,好心人纷纷送来热帖、水果、方便面……还有一位不知名的好心人,一路把热奶捂在自己的怀里,只是想让这些老兵们暖暖身,却不知道这无意的举动早已暖了老兵的心。

隔离病毒不隔离爱,照顾好每一名入境集中隔离人员“我是退役军人,也是退役军人的‘娘家人’。”“正因为这两个身份,所以我更得冲在最前面。”“境外输入人员也是中国人,我们必须得像守护小区居民一样,把他们也照顾得好好的。”


输入性病例初起,绥芬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职工任鹏举没有跟家人商量,便主动请缨到境外输入人员集中隔离点凯翔宾馆工作。他说:“我怕他们担心,瞒一天是一天吧。”

329日晚,任鹏举负责的第一批入境归国人员30人抵达,任鹏举回忆说:“因为是第一批集中隔离人员,所以大家都很抵触,他们的脸上全是恐慌和焦躁。”他们有的不配合一人一房隔离管理、有的拒不缴纳住宿费用、有的提出各种需求.....任鹏举却说:“回不了家心里多难受,我们多关心,他们就能多安心。”于是他挨个人沟通安抚,还帮忙采购晚饭、注册健康码,直到晚上12点多,问题才逐一解决。时间推移到半个月后,12名吉林省隔离期满人员返乡后,纷纷给任鹏举发来感谢的微信,其中还有两个人委托绥芬河当地广告公司送来锦旗,上面写着:病毒无国界,人间有真情。

疫情未退,任鹏举隔离区的任务还在继续,即便任务结束,他也要隔离14天才能回家。当领导和同事打电话询问任鹏举有什么困难,他先是沉默,后来才说:“当兵的人什么都不怕,就是对家里人愧疚,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,女儿刚满3岁,家就全靠妻子一人照顾了……”

这是退役军人卫国戍边的承诺,也是保卫家乡的乡愁

今年24岁的郭子毓是一名刚刚退役的大学生士兵,44日晚,30多个穿着单薄的南方人从绥芬河入境,正赶上郭子毓作为志愿者交班,他赶紧和其他几个志愿者征集厚衣物,不到半个时就取回了市民们捐‬赠的衣物‬和棉被。45日,他又和其他志愿者们连夜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筹集医用护理垫,2小时内紧急筹集了418片“尿不湿”。他说:“我们虽然退役了,但是党和人民需要,就必须站出来”。

48日,原本在绥芬河市医院负责给医护人员送饭送水、搬运医疗物资的退役军人王序成转移到了正在建设中的方舱医院,负责床位的搬运组装。他说“绥芬河养育了我,党和军队培养了我,这时候我们有责任为家乡出一份力。”

念着家乡的,不只是身在家乡的退役军人,还有那些游子退役军人。

“绥芬河是我的家乡,家乡有困难,我必须回来参加家乡保卫战。”

武汉解封那一晚,家住广东的绥芬河籍老兵张凯结束了50多天的武汉爱心车队驰援,拿着开好的健康证明和一起驰援武汉的两名黑龙江车队队友出了城,目的地老家绥芬河。

“在武汉确实积累了经验,所以回到家乡,我们能为疫情防控贡献一份力量。”在绥芬河镇凯丰小区,张凯的房子成为志愿者的住所,车库成为防疫物资的仓库。他还购置了两架无人机,必要时将用无人机升空为小区和公共场所消毒。

回到家乡,张凯感到需要做的工作不少,他每天制定工作计划,发动自己的团队,为绥芬河疫情防控做贡献。16日一早,张凯和车友走上街头,为工作中的环卫工人发放口罩,一上午,发出口罩1000多只。“我们正在和医生对接,方舱医院开始启动后,我们将做好医护人员的临时接送工作,这里有很多援鄂回来的医护人员,我们了解他们的工作,我们也有自我防护的经验,为他们服务更方便。一些物资我们都可以帮助运输。在医院建设阶段,我们也帮忙干一些搬运的活。”

截至423日,绥芬河输入性疫情还没有完全控制住,这些守城、守国门的老兵和“娘家人”正不断用实际行动告诉全国人民:“疫情不灭,我们不退。”